它得到诗意和修辞的强化、翻译和修饰,而且在长期运用之后,会以凝固的、僵化的、教条的形式对人产生影响。
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从长沙到北京,他又一次开拓了视野,使其思想日趋激进。
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其实,蒋介石和毛泽东自幼接受严格的传统教育,熟读四书五经,但两人对孔子却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赫鲁晓夫任苏联总书记后,毛泽东就大力宣传,在他的领导下,农业合作化运动带有极其伟大的世界意义。1958年8月6日,他在审阅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时曾写道: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同时,在他的儿子林立果搞的《571工程纪要》里,竟也三次说到毛泽东是秦始皇,称毛泽东是行孔孟之道,…… 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1955年3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结论的提纲中写道:没有孔夫子,中国更进步了。应该指出的是,从投身革命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前,毛泽东对孔子的评价是肯定多于否定,他对孔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体其至无而常有,将以观其徼也。
简单地说,老子大概在三个不同的意义上使用无这个范畴:一是人类的未知领域,二是世界的整全,三才是某种特性的阙如。(《知北游》)知与不知之间,存在着不是边界的边界,是边界又不是边界的接续。下引该书只注篇名)这里的无有和太一其实都是无。庄子的一句话,可以作为这种理解的一个佐证即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海德格尔,2000年,第137-138、126页)事实上,巴门尼德早就指出:你无法认识非存在(这是不可行的),也不能指出非存在。留于其妙而不知其徼,则精而不通矣。
(第八章)人虽不能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触及道(所以才称之为无),但仍然可以通过对水的观察而得道。(第一章)在这里,所谓的可道和可名者就是人们的知识而常道和常名才是人们认识的对象,特别是认识对象中尚不可能为人们所把握的部分。所以老子关于有无相生的理论,更应该被理解为事物的运动规律而非宇宙的发生学原理。正如上文所言,在老子看来,人的知识与作为虽然有其不得已的一面,但人的任何一种知识与行为都意味着对道即无的偏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尼采表示:那么什么是真理?它不过是一系列变动不居的比拟、转喻、拟人化的表达,简言之就是人的关系的总体。(注释略)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201611期 进入 唐士其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老子 无 道家 。
(《老子道德经义疏》,见《老子集成》第一卷,第287页)常道不仅无法言说,甚至不可想象和思考。其一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其二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与此相反,本文的考察表明,老子是以一种被西方人称为视域论和拟人论的方式看待世界和知识的。
对无的体认和感悟是开阔人的胸怀、提升人的境界、甚至延长人的生命的不二法门。因为无根本无可名状,所以只能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巴门尼德著作残篇》,第74、83页)基本上可以说,巴门尼德这一态度使无被彻底逐出了西方哲学的殿堂,因为虽然当科学试图道出它的本质之际,科学便求助于无,但是在形而上学传统中,对无的追问自始就把无设定为某种如此这般‘存在(ist)的东西即某个存在者。(第三十七章) 结 论 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如海德格尔所说:古代形而上学所把捉的无的含义是不存在者,当然他接下来又说:这个不存在者亦即无形的质料,这种质料不能把自身构成为一个有形、因而呈现出某种外观([爱多斯、形式])的存在者。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去掉尼采言语中的论辩与极端色彩,他强调的乃是认识者与知识之间相互塑造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恰恰是中国传统思想所追求的。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徐无鬼》)人并非通过他所知道的,而恰恰是是通过他所不知道的,即无,才能多多少少体会到宇宙的深广与奥妙。
他明确指出:孰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一方面,通过采用更多的、不同的视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更客观、更全面,另一方面,人的每一次提升都会使之克服比较狭隘的解释,力量的每一次增强都会打开新的视域,以及对新方向的信心。
这个意义上的有与无,相当于《易经》中的阳与阴,体现的是任何事物中同时存在的两种力量与趋势,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事物的状态及其变化。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种知识是我的知识,而非某种超验的、或者客观的、永恒的知识。若肖,久矣其细也夫!(第六十七章)假如可以名状,那还不是真正的大。(第二十八章)这就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第三十七章) 当然,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仅是为了规劝侯王们偃兵休战,无为而治而己。
智慧之士十分清楚这一点,所以始终不忘不分不辩者的存在以此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人的认识过程,不外乎把外部世界中他们所能够感知的部分区隔出来加以分割、辨析和描述,这就是所谓的道和名的过程。
从中国传统思想的角度来看,认识过程中并没有客的存在(无论作为客体的认识对象还是不带主观偏向的客观的观察者),因为人对世界的观察和了解并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纯粹的知识,而是要通过这一过程实现自我的反观和内省,从而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和提升,此即所谓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老子》第二十三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第四十章)关于第一句的句读,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者为无名,天地之始;另一种为无,名天地之始。
况且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同上)纵使知识制度等等必不可少,但亦不可舍本逐末,自遗其咎。万物出乎无有,斯亦谓众妙之门也。所谓的视域即从一个特定的观察点出发所能观察到的外部世界。
老子思想的视域 老子哲学,以及一般而言的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根本差异,就是前者不仅不预设一个与观察对象无涉的观察者的存在,而且把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互动视为认识过程的基本特征、以及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亦称之为玄:玄之又玄,从妙之门。因此,至于非存在,我也不允许你言谈或思考,因为非存在不能被谈及或思考。
南宋人叶梦得指出:道无物,不可得而名,圣人无意于言即已。既然任何一种知识都受到视域的限制,那么它就必然只能是有限的知识。